2011年6月4日

顫弓:手部擺動,向內強奏;拋弓:彈跳點

今天我們講關於顫弓、拋弓、連頓弓、自然跳弓、大擊弓等右手技法。這些技法雖然不是每個曲子都使用,但是掌握好它,就猶如女士多了幾件得體的衣服,可以隨時調用,以增強美感。

首先說說顫弓,顫弓又叫抖弓、碎弓,它的動作大多情況下與上節課所說的推弓強弓的方法類似,只是要用弓尖部位演奏,一般的顫弓只需手腕輕輕擺動,發出細碎的快速同音反復。但要根據樂曲不同的意境決定音符的密集度。比如,一般民樂合奏中作為抒情旋律主奏樂曲鋪墊的顫弓長音,可演奏得疏鬆、自如些,而表現激烈、緊張等氣氛的顫弓則要加大密度和緊張度。

有時也需要小臂動作的加入,以使顫弓的聲音飽滿且富有支撐。比如劉天華二胡名曲《光明行》最後一段全用顫弓演奏的部分及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第三樂章《忠魂祭》中的一段,均要注意手腕和小臂的交替使用,以達到樂曲所要求的漸弱漸強的效果。

再講講拋弓,在講拋弓前,需要特別說一下疊持式持弓法。平時我們演奏二胡使用的持弓方式大多為平持式,即中指、無名指按無名指在左中指在右的位置排列。但拋弓的持弓方式大多為疊持式,即無名指在內並用指尖向內勾弓毛,中指則疊在無名指背上並向外抵住弓杆,這樣,因為兩者向兩個相反方向用力,則弓子張開,弓毛在弦上的張力增大。

拋弓的奏法是,先將弓子用疊持式方法張開,然後,用小臂牽引向左或向右上爆發式拉弓(或推弓),再依靠自然擺動的慣性讓弓子自動擺回來,這時,弓毛就會像乒乓球被扔在地上後會彈跳幾下一樣在琴筒與琴弦的交界處彈跳,同時會發出幾個連續的短促跳音。這樣一個連續的效果類似於前長後兩短的「得得得得得得」的馬蹄聲,因此,又被稱為「馬蹄弓」。

拋弓演奏時一是要注意將弓子「拋」起,二是要充分運用弓本身的彈跳,所以要尋找適合你的弓子的最佳彈跳點。一般來說,演奏慢速拋弓和快速拋弓,其彈跳點稍有區別,較慢的拋弓其彈跳點大約在弓子的中間部位,而拋弓速度越快,彈跳點越往中弓偏左的地方跑。所以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不同的處理。

拋弓的第一個音非常重要,它是後面幾個慣性跳音的決定因素,因此,如果是乾脆有力的拋弓,第一個音要動作揮動有力,並帶有音頭,如果是輕快、朦朧的拋弓,則需輕輕揮動手臂即可。

再說說連頓弓。

連頓弓也是二胡右手技術中比較常用的一種弓技。其主要意思是一弓奏出幾個連續的頓音(跳音)。奏慢速連頓弓與奏快速連頓弓方法稍稍不一樣。慢速連頓弓時,手指連續作壓放動作以使弓子產生較大張力和回復力而形成連頓弓。快速連頓弓時,則手指負責將弓毛緊貼在琴弦上,主要靠手腕、小臂或上臂的肌肉抖動來完成快速連續頓音。奏好快速連頓弓的關鍵在於臂部的緊張度的掌握。掌握的好,頓音就會非常乾淨清楚,如緊張度過大,則會使臂部動彈不得,當然也就談不上能演奏好連頓弓了。

為了配合快速連頓弓的練習,不妨想一些生活中相近的一些實例來啟發自己,如母雞下蛋後「咯咯咯咯大」的叫聲或一個開朗的人「哈哈哈哈」的開懷大笑聲。
下面再說說自然跳弓。

自然跳弓也是利用弓子本身的彈性發出快速的富有彈跳效果的技法。具體做法是:與拋弓一樣,右手用疊持法持弓,使弓子本身富於一定的張力,將弓毛緊貼琴弦,並讓手稍向上拎起,使弓毛的弓路稍向上傾斜,然後,擺動手腕,就會得到富於彈性的連續自然跳弓了。

自然跳弓的原理其實是讓手腕作軸心,手部左右扇形擺動造成短時間與琴弦接觸,因而發出了富於彈跳性的連續跳音。因此,要使手腕處於自然鬆弛狀態以便於其靈活擺動。還要注意利用弓子本身的彈性。在尋找合適的彈跳點這個問題上自然跳弓也類似於拋弓,演奏快速的自然跳弓時,最佳彈跳點在中弓偏左接近弓尖處,而演奏小快板之類的稍快速度時,則主要用中弓部位即可。

弓子的彈性在演奏速度不同的樂曲時也需稍作調整,快速的時候,弓子的彈性要稍大一些,而稍快的速度時,弓子的彈性可適當減小。這正如拍皮球,想要皮球拍得節律慢一些,手就需要松一些,而想要皮球快一些,則手部的緊張度增大。

今天在最後,我講講大擊弓的演奏技巧。

大擊弓目前被用在像《戰馬奔騰》那樣的熱烈火爆的樂曲中,常表現急速的馬蹄聲。演奏大擊弓時,將弓毛緊緊逼住外弦,然後用力摩擦,使之發出「各答各答」的噪音。由於要將弓毛緊逼琴弦,所以大小臂有比較大的緊張度,手腕也需要僵直,讓小臂左右擺動,以達到弓毛在弦上的最大的壓力。這一技術是在《戰馬奔騰》中首先採用的,因此,二胡演奏家陳耀星應該具有這一技術的發明權。

關於右手技術,拉拉雜雜就講這些。總的來說,慢長弓的練習和分弓的練習最為重要,是其他各項弓法的基礎,也是二胡基本音色得以建立的保證。因此,一定要勤加練習,才會取得理想的效果,達到「代替人聲,勝似人聲」的目的。

來自:http://www.erhuart.cn/wxl/9.ht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