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7日

弓速、壓力、觸弦點、弓路

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運弓與音色之間的相互關係,剖析一下音色的變化取決於哪些因素。

美國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加拉米安認為,好的發音是靠兩件事:弓子和手臂像彈簧一樣的動作,弓和琴弦成直角。這兩件最為基本。此外還有三個重要因素,即弓速、壓力和發音點。這三個因素是相互聯繫的,其中一個因素變化了,就一定要至少改變另一個因素。

我的老師孫恒樞先生(南京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認為,至少弓速與壓力、觸弦點、弓路是取決二胡最佳音色的三個因素,這一主張與加拉米安的思想「英雄所見略同」。這一系統理論體現在他題為《試論二胡發音規律》的學術論文中。因這篇論文沒有公開發表,這裏我僅摘其要點,結合自己的體會,向大家作簡要介紹。

第一個要素:弓速和壓力

我們知道,撥弦、擊絃樂器的發音原理是通過勾住或擊打琴弦,使之向一方彎曲,偏離靜止線,這時弦的張力增大,積聚了「彈性勢能」,產生了很強的「回復力」,一旦停止擊打或勾撥,弦便彈回,按其固有頻率振動起來。這就是說,撥弦、擊絃樂器的琴弦發音有兩個因素,一是勾撥或擊打以提供動能,一是琴弦本身振動。

二胡的發音則是弓毛摩擦琴弦產生振動的,比起撥弦和擊絃樂器來,其發音情況要複雜很多。由於其發音是在弓毛始終貼著琴弦的狀態下進行的,因而如何使弓毛既能勾動琴弦又不妨礙琴弦自由振動便成為二胡取得良好發音的前提。

弓毛加大對弦的壓力會使琴弦更多的偏離靜止線而產生較強的回復力,提高弓速則會使弓毛不斷增加鉤放琴弦的次數,也會使琴弦較多地偏離靜止線。但是第一種情況下,弓毛對琴弦的壓力大,,則對琴弦的阻力也大,不利於琴弦的振動,因此,在一次加大壓力鉤放琴弦之後應適當加快弓速減小壓力,以在提高琴弦回復力的同時減小弓毛阻力,從而獲得良好音質。這樣看來,良好的發音取決於合適的弓速和壓力比。兩者比值適中或偏大,琴弦一般都能自由振動,音質純淨。

如果弓速、壓力比值偏大(即弓速較快而壓力較輕)則音色明亮,若兩者比值偏小(即弓速較慢而壓力較大)則音色偏渾厚。若比值更大或更小,音色就會或虛飄或破裂,都已經超出了良好發音的範圍。

這就說明,自如變換弓速是取得豐富音色的必備條件。只有弓速快慢運用自如,音色變化才能做到層次分明。

第二個要素:觸弦點

先說一個知識:琴弦振動時兩端稱為「節點」,中央稱為「振幅」。

二胡的觸弦點有時靠近節點有時又靠近振幅。靠近節點,琴弦振動回復力大,且弦的振動面小,聲音就強大渾厚。靠近振幅,則琴弦振動面最寬,剛性最弱,回復力也最小,因此,在此發出的音音質很難保證。

我們知道,二胡的弓必須擱在琴筒上運行,因此二胡的觸弦點是固定的。但是由於左手按弦取音,這樣它與節點和振幅的關係就在不斷發生變化。使之由靠近節點(空弦和低把位),向靠近振幅(中把位)到正好吻合于振幅(高把位)。因此,二胡的音量是漸次減弱的。這就與音樂的自然法則「越往高音走音量要越增強」相反。這是二胡的先天不足。

彈過鋼琴的人也許知道這樣一個道理,人的十個手指的自然條件其實也是不適宜彈鋼琴的,因為鋼琴更多地要求小指演奏重要旋律(右手小指)和低音(左手小指),而小指是人的五個手指中個頭最小力量最弱的。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加強小指力量和敏感性靈活性的訓練,另一方面其他手指要儘量控制一些(力度更輕),給小指讓出機會。

二胡的高低把位處理的原則與之類似。為了提高高把位音質,必須在加快弓速的前提下很好的調節控制好弓毛的壓力。為了高低把位元音量的平衡,就必須適當控制低把位元音量。

第三個要素:弓路

我們已經在前面提及,運弓的要求是平直勻,其中「平直」指運弓既要水準又要成一直線,這就是弓路問題。因為前面敍述比較詳細了,這裏不再重複。我僅在這裏說一些特殊的情況。

平常我們都要嚴格保持弓路水準,但是有時會偶爾使用向上傾斜的弓路,比如《三門峽暢想曲》降B調「富有表情地、讚美地」一段,用這樣的方法演奏可以表現出一種陶醉的神情,後面再走水準的弓路,就很容易造成色彩對比,產生比較好的表現效果。再比如奏前長後短的分弓(俗稱「瘸腿弓」)時,第二個音用向上傾斜的弓路,配合較快的弓速較輕的壓力,就會相對減輕音量以與第一個音音量保持平衡。

有時也會使用向下傾斜的弓路,比如在高把位奏強音時,這樣可以造成觸弦點下移,從而使高把位元的音色得以改觀。

音色的取得當然不僅僅取決於右手,還與左手的按弦、換把、揉弦、滑音等密切相關。有待日後再敍述。

取自:http://www.erhuart.cn/wxl/7.ht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