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3日

桿杆原理、自然重量、「外弦操杆內弦操毛」

今天講的內容很重要,可以說是二胡學習技術上的關鍵問題之一,那就是內外弦如何持弓的問題。因此別走神喲!

在講這一問題前,我順便先將一下二胡演奏的姿勢。二胡演奏的姿勢從大的方面講分坐式和立式。坐式就是坐著演奏,立式就是站著演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過去,二胡是行乞藝人要飯的工具,所以他們用一根布條分別拴住二胡的頭部和琴托部分,然後斜挎在身上(就象背單肩書包的那個樣子一樣),然後邊走邊左手按弦、右手拉弓唱小曲。像阿炳、孫文明他們沿街走唱時都是採用這樣的演奏姿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翻身作了主人」,二胡這件「叫花樂器」也開始改變自己的形象,所以建國後在學院裏採用的二胡演奏姿勢大多是坐式的。到了上世紀八九時年代後,站著演奏的情況又出現了,他們大多是具有流行音樂背景的二胡手,像臺灣的溫金龍,香港的王曉南、內地的卞留念等。這時站著演奏要講求舞臺形象,所以他們的樣子當然非常瀟灑大方,二胡跟身體相連的東西基本上非常隱蔽,在琴托下裝有一小鉤,系在腰帶上。這樣絲毫不會擋住二胡手的整體形象。所以香港作家董橋不是在一篇散文裏引用了一個所謂流行定律嗎?將十年前流行的東西拿來用是寒酸,二十年前流行的東西拿來則是土老冒,三十年前流行的拿來就是念舊,四十年前流行的拿來則是前衛了!

作為剛開始學二胡,我們則一般採用坐式,坐式也可分成兩種情況,一種叫平腿式,就是將兩腿平放在地面,另一種叫架腿式(或叫疊腿式),將左腿疊放在右腿上。第二種情況在坐的板凳比較高時可採用,因為這樣可以抬高左腿腿面,以利於將二胡擺放穩定。也有很多女孩子喜歡使用這樣的姿勢,因為這樣比較文雅。不過,我還是建議大家在起步階段統一使用平腿式比較好。這樣做的好處是身體各部位均處於比較放鬆的位置,便於隨時調節力量,不受阻礙。

剛學琴時,先檢驗一下自己坐的那張凳子或椅子是否符合要求,首先不要選擇扶手椅,因為那樣會影響左右手的活動,其二坐下去以後,兩腳平放地面,看看兩條大腿腿面是否與地面平行,如果是,則凳子的高度合適,如果不是,則一可換張合適的凳子,二可分別加點東西,如果高了,腳下墊個不太高的小板凳什麼的,如果矮了,椅子上再放個東西墊高(注意材質要硬一些的)。凳子的高度對大人可能不是問題,但對小孩來說,找一張合適的凳子挺難的,但是坐得合適,二胡才能擺放穩定,拉二胡才能使上勁,所以這也是一個學琴之初就必須解決的很重要的問題。

正常的學習二胡的坐姿是,兩腳平放於地面,兩腿與肩同寬,腿面與地面平行,上身坐直,微微前傾,腰部上提,屁股與凳子的接觸面積不要超過三分之二。這樣的坐姿,保持了一種警覺、精神的感覺。

頭部的要求則是,擺放端正,下巴微內收,感覺頭頂上方好像有個人在把你頭頂正中的頭髮微微向上提!注意提醒自己不時保持這個姿勢。這樣整個形象是挺拔、富有生氣的。

下面該說說如何持琴了。二胡的擺放是這樣的,將琴筒貼放于左大腿根部,皮膜面微微面向右前方。伸出左手,讓琴杆斜倚在左手虎口裏。琴杆的位置是,前後看(即從眼睛平視的這個角度望過去),與身體在一臂的距離之內,左右看,大約在耳梢附近。有人曾用「三個四十五度」來規範左手與琴杆的位置,即上臂與身體四十五度,小臂與琴杆四十五度,大小臂的夾角四十五度,這樣的規範儘管有些死板,但在初學時不妨以此規範正確的左手持琴姿勢。

剛剛拿起二胡的人,喜歡左手掌心朝內攥住二胡,這是非常不好的,正確的姿勢是,左手掌心朝下,做成像小孩玩「望遠鏡」一樣的拱形,讓琴杆倒在虎口中。持琴過程中要不時提醒自己左手的掌心要「向下」。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左手能在不脫離二胡的情況下自由活動。因此,這一持琴姿勢有再強調的必要。

現在我們進入今天的主題:持弓。

持弓是二胡學習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基礎技術,持弓考究,許多技術問題會迎刃而解,持弓漫不經心則會引發許多技術障礙,並苦求解決辦法而不得。

右手的基本形是這樣的:

將弓平放於琴筒表面,右手食指的指根托住弓杆根部的彎處,大拇指則輕輕按在弓杆的上面,注意食指根部與弓杆的接觸點與大拇指按在弓杆上的接觸點之間形成一定的距離,這樣構成桿杆的支點和力點的關係(桿杆原理我在這裏就不必再復述了吧?)。這時觀察右手的掌心,應該是儘量朝左的。

中指和無名指輕輕穿在弓杆與弓毛之間,不施任何力量。

如果是要拉外弦,則弓毛必須貼在外弦上,這時,因為弓杆有一個自然重量,可以利用此力。另外,拉外弦時,拇指指尖為力點、食指指根為支點向下施壓(壓在弓杆上),推內弦時,食指指根為力點拇指指尖為支點向上施壓(也是壓在弓杆上)。

總結成一句話就是拉推外弦時是「上下用力」的。

如果是拉內弦,則弓毛必須貼在內弦上。這就需要使用中指和無名指將弓毛內鉤。因為中指和無名指要同時用力,因此,兩個手指尖可左右錯落排開一些,無名指指尖在左,中指在右。也就是說,拉內弦時,力點為中指和無名指協同作戰,向內用力。那麼支點在哪里呢?

有的人是用拇指和食指夾住弓杆,構成與中指無名指向內的反作用力。但是我認為這樣可能會影響右手手腕今後的靈活性。我的看法是,仍然使用食指的指根作支點,不過,這次方向有點與拉外弦不一致,而是向外抵住的。

總結成一句話就是拉推內弦是「內外用力」。

這樣看來,右手的食指指根擔任著比較重要的樞紐角色,在拉外弦時,它與拇指指尖一起構成上下用力的關係,而在拉內弦時,則與無名指中指指尖構成內外用力的關係。因此,清醒地讓食指指根作出正確的用力關係(方向)調整,是拉好內外弦的關鍵。

因為拉推外弦是,支點與力點都放在弓杆上,而拉推內弦是,支點與力點都在弓毛上,因此,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陸修棠先生曾總結成這樣八個字「外弦操杆內弦操毛」。

注意無論是拉內弦還是外弦,右手肘部都有下沉的感覺,這樣就將上臂的自然重量傳輸給了內外弦用力的用力點。結合了自然重量的發力而進行的運弓,所得到的聲音沉穩有力,是音色的最佳狀態。

我在教學初學的學生時,會讓他們做一段時間的右手無聲練習,這就是我說的「壓弓杆練習」和「鉤弓毛練習」。

壓弓杆練習就是食指托住弓杆彎處,拇指指尖在離食指支點不遠處的弓杆左邊向下輕輕做間隙式按壓練習,體會拇指力點與食指指根的用力與受力關係。若要體會推弓時食指指根的用力感覺,則食指指根主動做「向上撬弓練習」,讓拇指指尖成為受力點。

鉤弓毛練習則是無名指和中指向內鉤住弓毛,食指指根向外抵住弓毛根部,讓無名指和中指向內輕輕做間隙式鉤放練習,也是要體會中指無名指力點和食指指根的內外用力關係。若要體會內弦推弓的感覺,則也可做食指指根的「向外撬弓練習」。實踐證明,經過這樣的預備練習,學生掌握正確的拉推內外弦正確方法所用的時間比不練習的學生的時間大大縮短,而且不容易遺忘。所以我願意向大家推薦此法,您不妨一試。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