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上一次兩講中,我們講了兩手配合的問題。我對「一心兩手」問題作了充分的強調,也就是兩手的活動必須建立在思維調度的基礎之上。只有想清楚了,兩手的配合才會有的放矢。另外,我講了作為心和手的中間環節,腰肩和大小臂的傳輸作用也不可忽視,只有將這些「關節」打通,才能把思維「司令部」的指令正確地傳送到「戰士」,也就是雙手那裏。
這是比較原則地講講的,具體該怎麼做,需要每個人自己去琢磨。希望大家多多反思我的建議,早日做到得心應手。
今天,我們要對過去的講座做一點回顧,並展望一下,二胡的技術還能玩出什麼新花樣來,是不是技術越複雜越新鮮越好?二胡獨特的魅力究竟在什麼地方?這一講比較輕鬆,我也就不循規蹈矩,盡我的所想,信口說說吧。
想當初,大約在唐宋時,二胡(當然那時不叫二胡,而是奚琴,嵇琴什麼的,為了敍述簡便,我統一稱之為二胡吧!)也就一個筒子加兩根弦,千斤也沒有,因此那時的二胡技術肯定很少,只有推拉弓(時謂「引、送」),所奏樂曲肯定也比較簡單,宋代熙寧年間出了個徐衍,在皇帝佬沒察覺的時候拉斷了一根弦,還不動聲色地繼續下去,避免了殺身之禍(「一弦嵇琴格」,載於《夢溪筆談》)。明代開始出現千斤,二胡的聲音開始得到拓展,各種「亂彈」戲幾乎都以胡琴作為主奏樂器。但是也可以看到,這時的胡琴主要是為了「托腔保調」,因此其技術肯定跟戲曲演唱的技術差不多,還尚未充分器樂化。到了清代末年,因為中國近代化進程的被迫加快,大多藝人都往大城市去謀生,大城市的娛樂需要更加炫「耳」的技藝來招徠聽眾,不然就會被淘汰,因此藝人不得不在原有基礎上苦練一些絕活,比如學人、鳥獸叫,比如快速的一連串音以模擬急口令什麼的。但這些都是自發的,炫耀一時,人衰技亡。
真正使二胡朝著技術化專業化方向發展的,當然得溯源自劉天華先生開始。是他系統總結了「前二胡時代」的重要技術,比如左手的「三把頭」換把,泛音、滑音(吟猱綽注)、輪指什麼的,右手的慢長弓、小分弓,連頓弓等等,還有各種調,或者說是弦式,比如G調、D調、F調什麼的;是他提出了「一方面採取本國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納外來的潮流,從東西的調和與合作之中,打出一條新路來,然後才能說得出進步這兩個字」,因此大膽吸收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和訓練模式,使得二胡的技術和格調為之一變。
劉天華創作了十大二胡名曲,這些曲子有「閒適小品」如《月夜》等等,有鼓吹「富國強兵」的進行曲,如《光明行》,但更多的是抒發他內心矛盾、痛苦、哀愁的《病中吟》、《悲歌》、《苦悶之軀》等。可以說,劉天華的二胡曲以情傳世,以情動人。
自他開始,他的學生和追隨者比如儲師竹、陳振鐸、蔣風之、陸修棠他們,對劉天華當年構設的二胡技術體系進一步進行了完善。但是,這些追隨者也沒有忘記業師的最為寶貴的品質,那就是以樂傳情。陸修棠在國土淪陷後創作了《懷鄉行》,將這種亡國之痛抒發到了極致。蔣風之先生演奏的《漢宮秋月》則將古代宮女內心苦悶以二胡傳送了出來。
但是真正使得二胡技術突飛猛進的,還是在建國以後。由於樂器改革的加速發展,二胡的性能更加穩定,聲音更加洪亮優美,因此,原本只能演奏比較柔的、淒苦的樂曲的二胡,一躍而變為「能文能武」的一樣樂器。加上各大音樂學院將二胡設為專業,為新中國培養專門的二胡演奏人才,這些極大的促進了二胡技藝的發展。這時,左右手的技術都已經加以分門別類,比如左手揉弦,有所謂「滾揉」、「壓揉」、「遲到揉弦」,滑音,有所謂上滑、下滑、回滑,泛音不僅有「自然泛音」,還有「人工泛音」,右手,有快弓、拋弓、自然跳弓,頓弓也有「連頓弓」的發展。
這一時期的二胡曲,大多開朗豪放,顯示出新中國一代人嶄新的精神面貌,以《二胡曲選1949-1979》為例,所收32首曲子只有《江河水》、《懷鄉曲》等幾首悲曲,大多都是愉悅喜樂之作。如《春詩》,抒發對春天的讚美,《喜送公糧》,表現豐收後的喜悅以及一心為公的踴躍。《草原新牧民》,一曲自主生活的讚歌等等。
到了七十年代末,陳耀星一曲《戰馬奔騰》更是發展出了所謂「大擊弓」、「快速雙弦抖弓」等技術,表現了戰士勇猛訓練的場景,將二胡的噪音運用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調門也有很大拓展,除了原有的15、52、63外,又有37、41、26,甚至7#4、b74等等。調式中,一個調到底的情況被根本打破,從劉文金的《豫北》、《三門峽》開始就已經多調並用。伴奏樂器也是花樣翻新,有揚琴、鋼琴、小樂隊、大樂隊等等。
風格性的技巧也被提上了訓練議事日程,幾乎每個大劇種、大的地方風格都有訓練曲目出現,材料分別取自「民間歌曲、戲曲音樂、器樂」、「古代文人歌曲、琴樂」,外國民歌、名歌,器樂作品等。這些極大地豐富了二胡的表現技藝,使二胡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能,一躍成為「民樂之王」。
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舊計劃經濟時代的結束和新改革開放的興起,二胡一方面朝著總結舊有的經驗而集大成的方向發展,一方面是又一次大膽借鑒西方新潮音樂創作思維和技術,朝著出奇、標新方向發展。前者,以劉文金等人的大型化二胡作品為代表,如《新婚別》、《長城隨想》、《紅梅隨想》等。這些作品將一個時代的情感溶於一首作品中,進行大寫意式的抒發,比如《長城隨想》。後者,以譚盾《雙闕》,王建民《第一二胡狂想曲》等為代表。這些作品的目的就是為了表現一種暫時的狀態或感覺,反映了新時代人們心理的微妙性和多變性。而且,後者在二胡界由不熟悉,到如今漸趨潮流這一方向發展。
這一時期,二胡的左右手技術更加得到發展,技術越來越邊緣化,比如,弓拉雙弦,手拍琴筒,人工調式,甚至整首二胡曲目沒有一句像樣的旋律,儘是顫音、滑音、大跳音程等的堆砌,直至王建民的三首狂想曲的出現。這一組曲子雖有點詭異,但也都還是「師出有名」,給人以「偏離和回歸之間」的感覺。
最近這二十年,一些傳統的方式以新面貌又一次出現在人們面前,那就是所謂「新民樂」中的二胡,這些新民樂二胡演奏者大多取站姿,在台上邊拉邊扭,有時還邊唱,像臺灣的溫金龍,大陸的王曉南,卞留念等等人。因為他們的出現和宣導,可以說解放了原先二胡只能活動半身的局面。
總結這八十多年的二胡發展歷程,可以看到,二胡左右手的技法差不多已經開發殆盡,連千斤也有「雙千斤」等新玩意出現了。新的調式也已不再使人感到非常新,而只是一種「不同」而已。
那麼,回到開始的問題,是不是二胡的技術越複雜越好呢!確實,技術的複雜,是作曲家智力活動的體現,也極大地拓展了演奏者的能力,但是,對於普通欣賞者,這無疑是一種考驗,甚至是磨難。有人曾經打趣說,現如今這些新作品,只有幾個人在寫,在奏,在聽,有點像現在的詩歌,普天下很難找到幾個詩歌的知音了。
這確實是個問題。我們可以這麼自我安慰,那就是現在人的審美趨向多元了,不能強求大家都喜歡某一個東西,因此這些作品只有少數人欣賞也不要見怪。但是,我們同時也應該知道,有很多問題也是人類普遍存在的問題,有很多審美趣味也是普遍的,只有充分挖掘這些題材內容,藝術作品的生命力才會持久旺盛。而這些普遍的東西是什麼呢?那當然就是作為人的「情」了,人都是有情感的動物,如果音樂沒有表達出這種情感,那麼這些音樂定然沒有什麼生命力。
因此,我認為,二胡的技術縱然可以再發展,但是表現我們人的情感這樣的基本訴求不會變,而表現人情感的最通常方式就是旋律,而二胡在再現模擬人聲方面有著獨一無二的優勢,二胡獨特的旋律性雖然在過去得到了很大拓展,但並不是沒有空間,相反,這方面做的還很不夠,還應該在今後得以充分展開。
-----------------------------------
大家好!本學期的課已經講完,但是我覺得還有幾點比較重要的東西需要補充。
第一,我們要以整體的眼光看待二胡左右手的技術。我一再強調,二胡演奏,是在心理支配下的整個身體的協調動作。最後的落腳點是兩手,但腰肩和雙臂的樞紐、中轉作用也是很重要的。每一個動作都不是孤立的,需要整體聯合動作才可能做好。過去的二胡教學書本資料,大多講手指就單講手指,講手臂就單講手臂,手腕等也是如此。一些二胡愛好者看了這些書後往往覺得怎麼前後矛盾啊?進而無所適從。要知道,我們所需要的音色是多樣的。一個堅定有力的聲音,必然是採用堅定有力的手法奏出的,而柔和委婉的聲音也必然是用柔和委婉的手法實現的,因此,我們需要不斷調節自己的左右手以適應我們對音色的不同要求。這就是說,並沒有一套一成不變的左右手動作,而是需要不斷地根據心理需要做適當調節。
過去的二胡教學理論,類似於「解剖學」的理論,將身體的各部分肢解開來看問題。而我們現在需要的,是一種「格式塔」理論,就是說,要用整體的眼光看問題。格式塔心理學強調,部分相加之和不等於整體,你瞧,軀幹、四肢、頭等加起來是不是就等於一個人呢,顯然不是,它缺乏人的氣息和生命,這就告訴我們,觀察、思考問題一定要用整體的眼光,這樣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第二,二胡演奏的左右兩手各有分工不同。我打這樣一個比方,不知是否恰當。右手就像在織造做工精美的綢緞布料,比如蘇繡用的綢緞什麼的,而左手呢,就像馬上在上面繡花或畫上山水什麼的。二胡演奏難就難在織造布料和畫畫是同時進行,一氣呵成的。而不像真正的畫畫可以先選取畫材然後再作畫。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兩手即時配合的動態過程。
希望大家練習時,能時有所悟,以得出正確的,心中所需要的美好聲音。
另外,應部分博友的要求,給大家補充講一下換弦的練習法。
換弦是大家經常碰到的一個問題。由於二胡內外弦的用力方向不一致,給內外換弦特別是快速換弦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在《二胡練習曲選》中還有專門的換弦練習曲,像周耀琨作曲的《綜合練習一》的快板也有很多換弦部分。可以說是一種使用頻度非常高的技巧,不練好它,就會變成我們學習中的攔路虎。
練習換弦首先還是得強調右手持弓的正確方法。要使食指的支點位置固定在指根關節,奏外弦的力點位置在中指外側,與大拇指尖聯合向外用力。奏內弦的力點位置在中指無名指的指尖,特別是無名指是主力手指。也就是首先要明確支點與力點。這是練習換弦的前提。大家也可參考我前面的第三講進行這方面的溫習。
其次,要明白,換弦,其實就是內外弦不同的力點在變換。但這種變換不是內外直接的變換,而是帶有一點圓弧形,以使變換痕跡減小到最低程度而使音色統一。
具體到各種弓法,在演奏連弓時,手指換弦的運動軌跡像柔和的波浪線,而不是鋸齒線,像這樣:
也就是每一個換弦介面都是圓的。
而分弓原理也是這樣,只不過介面在推拉動作轉換口,如拉內弦推外弦,是一種逆時針方向的圓形動作:
而拉外弦推內弦則是順時針方向的圓形動作:
注意管內外力點的手指主動運行,而大小臂隨行,快速時手指和大小臂要同時動作,毫不猶豫。
此文來自:http://www.erhuart.cn/wxl/18.ht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