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7日

演奏中主要技術障礙及其解決

在二胡演奏中常見的技術障礙有如下幾種:
1.音不準。
2.節奏不穩。
3.拉快弓時方法緊、雙手配合不好。
4.揉弦的分寸掌握不好。
5.換把不自然。
6.復合技巧的銜接無把握。

以上幾種技術障礙在演奏中經常影響正常的音樂表現,使演奏力不從心。有時甚至因為演奏機制的嚴重失控而形成僵持狀態,中斷正常的演奏,其後果是令人遺憾的。這些技術障礙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心理和生理兩個方面的因素造成。在心理因素方面,由於演奏者的心理狀態不穩定,往往對於演奏缺乏自信心,有時甚至產生某種恐懼心理;也有的演奏者由於急於求成,往往在演奏中粗枝大葉,不用「慢練」的方法進行深入的練習,並由此導致生理方面諸如:聽覺不敏銳、節奏感覺遲鈍,因基本演奏方法和練習方法的不正確而造成的演奏機制不鬆弛,等等。關於音準問題我在第六章已有明確闡述,下面就其他幾個問題談談個人的看法。

節奏是音樂旋律的律動,是由不同的節拍組成的。律動是演奏者內心節奏的體驗,在心理上屬於「節奏知覺」的範疇,在音樂中表現為節奏感。一個演奏者節奏感的敏銳與遲鈍決定著演奏中旋律律動的穩定狀態,同時也決定演奏者對節拍時值的控制能力。演奏中的「節奏不穩」主要表現在節奏律動感不穩定和對音符節拍控制的不嚴格兩個方面。

音樂旋律中的節奏律動由慢至快分為多種層次,這在速度計拍表中表示的非常明確。在實際演奏中較慢的節奏律動常用來再現沉思、凝重、如訴、如歌等情緒。較快的律動常用來表現活潑、輕快、行進、奔馳等形象。演奏一首樂曲時首先要充分明確作品的速度要求,根據樂曲中所表現的不同形象準確地掌握節奏律動,同時要隨時注意樂曲中情緒的變化並以此調整所需的節奏律動,做到心中有數。奏較慢律動的旋律時不能越來越拖,奏較快律動旋律時不能越來越趕;同時無論奏長音還是符點音符,或十六分音符都要嚴格地按照音符的節拍準確而充分地將該音符的時值交待清楚,對於把握不大的符點音、切分音等節拍要用慢練的方法將其放大練習,待有把握後再用正常速度進行演奏。只有這樣,節奏在音樂中的作用才能充分正常地得到發揮,或慢或快、或平靜如流或起伏跌宕,表現出多種音樂形象。

「拉快弓時方法緊、雙手配合不好」主要體現在負責持弓和運弓的右手方面,形成的原因一是對快弓方法掌握得不正確致使右臂僵硬;二是由於右手的緊張而牽制了手的自然狀態,使雙手在演奏中不能敏銳而鬆弛地配合。

正確的快弓方法應該是由右手輕握(而不是緊捏)弓桿,在小臂的帶動下以右肩關節的「旋內」和「旋外」(而不是「外展」和「內收」)動作為主要的動作方式,就像我們用較快的動作頻率敲鑼時的方法與感覺一樣。當琴弓左右運行時手腕應保持松動的控制狀態而不應有意識地左右甩動或僵硬地用力,運弓時的著力重心位置應視所奏旋律的力度及情緒要求而變化。奏較弱的輕快、活潑的快弓時著力重心應盡量靠近手指,同時運弓範圍(動作幅度)要小;奏較強的熱烈、緊張等情緒的快弓時著力重心要適當轉移到小臂的前半部,同時運弓範圍(動作幅度)要適當增大以加強運弓的力度。右肩與右肘在演奏快弓時均應自然鬆弛,同時右肘在小臂與手做快弓動作時適當配合以被動的反方向動作(被甩動的副動作)以調節右手在奏快弓時的緊張(與疲勞)度。當快弓奏法正確之後,左手的配合就上升為主要矛盾。對於頻繁換把的快板旋律一定要先進行較慢速度的練習,待雙手配合就默契並形成下意識的演奏動作後再加快演奏的速度,否則換把方面的障礙也會影響正常快弓的演奏。

演奏中「揉弦的分寸掌握不好」,主要表現在揉弦時動作的幅度和頻率不均勻,致使音樂旋律的進行不穩定、不流暢。這就像一個人唱歌時的顫音,無論激情的、或是抒緩的旋律都要求用比較穩定的波動音來表達豐富的情感,而顫音的不穩定不但會破壞歌唱的效果,甚至令人產生厭煩的感覺。此外,在演奏中對於不同揉弦方式的結合使用缺乏明確的分寸感和技術上的把握也是應用揉弦技巧時容易產生的問題。

二胡的揉弦方式除「滾揉」(通過按音手指關節的屈伸動作改變琴弦振動面的長短而造成旋律音規則的高低變化)之外,尚有「壓揉」(通過指尖摳弦動作的松緊而改變琴弦張力,使旋律音產生規則的高低變化)和「滑揉」(通過指尖沿琴弦平面有規律地往返滑動造成旋律音規則的高低變化)幾種。無論演奏時採用哪一種揉弦方式,都要求動作的幅度和頻率均勻而穩定。由於二胡沒有指板,因此絕對的滾動式揉弦(不改變琴弦的張力)是不存在的,通常演奏中的揉弦大多以滾揉和壓揉的方式結合應用,不同的是如何掌握好「滾」和「壓」的分寸及比例。

在一般情況下滾揉較適合演奏華美圓潤、流暢如歌的旋律。壓揉則更適宜表現深沉、凝重、壓抑、含蓄等情緒。滑揉一般用於表現風格性較強的旋律,有時也與「摳揉」(突發式壓揉)、「遲到揉弦」,以及「不揉弦」等方式結合使用,在樂曲中造成特殊的藝術效果。練習揉弦時除基本方法要正確外,更重要的是掌握好動作幅度和頻率的均勻穩定以及大小快慢的變化分寸和不同的組合方式。通常較大幅度和較慢頻率的揉弦宜於表現抒緩、沉寂等情緒。較快頻率和較大幅度的揉弦適合表現激動的情緒。較小幅度和較快頻率的揉弦宜於表現靈活、富有動感的形象和表達輕快的情緒等等。

從根本上說「揉弦」是每一個演奏者內心潛在動率的反映。每個人的性格不同、審美意識和對於音樂旋律的感受不同,其揉弦的特點(方式)、頻率和幅度的狀態以及在每一首樂曲中具體的揉弦安排都有所不同,由此便形成了每個人自己的演奏個性。然而,「個性」並不是演奏的最終目的。如何在樂曲中合理地安排各種揉弦技巧,同時將自己的「個性」融合在音樂的情緒、風格和形象中,做到既能深刻地表現音樂內容,又能充分突出自己的個性,這條演奏的成功之路是值得每一個演奏者認真研究和終生實踐的。

http://tw.myblog.yahoo.com/jw!JBrqIYmeHwEKfVlvnFgA2neJhjk-/article?mid=167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