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東明
在二胡運弓教學中,人們一向重視放鬆的原則。如果學生演奏得不清楚或者音色不美,老師都是啟發學生要放鬆,不要太緊張。可是在二胡練習實踐中,對於「放鬆」一詞,有的學生卻難以領會,更難做到。這主要是對放鬆的要領把握不住。有人認為,放鬆是對緊張而言,消除緊張,也就達到了放鬆。但如何消除緊張,達到既放鬆又有力的目的,是有其一定的道理值得探討的。
我認為,手臂放鬆與否主要在於演奏者是否掌握了正確的運弓用力的方法。通常,二胡老師在教初學者運弓施力時,強調右手指的壓、托、頂、勾的方法等,掌握這些基本的運弓方法當然是很重要的,但僅此為止是不夠的,這只是在運弓時的手指操作方法。正確的運弓用力,除了正確的演奏姿勢、操弓手式以及運弓的「平、直、勻」等要領外,其關鍵還在於巧用重力。
什麼是重力?即指地心對的吸引力,或叫做物體自身的重量力,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識。著名鋼琴教育家周廣仁教授非常強調利用手臂自重力彈奏鋼琴。美國著名女小提琴家卡洛爾.格蘭談到如何在弓上使用壓力加大音量時說:「我們應當在弓上使用重量,而不要使右手緊張。重量從肩部到上臂落到手腕上,手腕象一個有力的彈簧,首先隨住這個重量,然後再通過手腕把它重新分配給手和手指。」我們演奏二胡,同樣要學會這個方法施力運弓,即巧用右手臂及弓子的自重力通過手指、弓子壓弦,使手臂的肌力主要用在推拉運弓上和弓子的力度控制上,從而使右手臂從肩到指各部分肌肉、關節鬆弛靈活,動作敏捷、省力,使琴聲音質飽滿,音色優美。這是二胡教學過程中必須著重講解的課題之一。
運弓時,弓毛擦動琴弦的力是由兩種力組成的,一是弓毛對琴弦的壓力,稱為靜力。二是將弓子左扒右拉所用的力,稱為動力。這裏我們先來探討弓毛壓弦的重力表現。
一、琴弓自然重力的表現及運用
我們試將弓毛落在外弦上,弓杆自然附落於琴微的外側,這時弓毛對外弦自然產生壓力,這個壓力便是琴弓的重力作用。若從右手食、中指輕輕夾住弓根螺帽推拉運弓,弓毛擦動外弦,使二胡發出纖細的音響,如正常握弓,手臂對弓不加壓力左右運弓時,同樣能奏出上述音響。若拉內弦,只不過用手指將弓毛微微勾壓,並將弓杆抬離琴筒,使弓毛壓向內弦,同樣能顯示出琴弓的自然重力之壓弦作用。
單純利用琴弓的自然重力壓弦演奏,一般用在演奏音色的慢弓起奏處,或有換弓換弦時,為避免重音擦弦的情況下彩,甚至為完全避免音頭(重擦弦起奏音)出現,在以弓根起奏的一瞬間,還需有手指的肌力將琴弓微微上提,以抵消弓子的部分重力,達到平滑起奏的效果。如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惠芬在演奏<病中吟>第一樂段時,幾乎每起奏一個拉弓均是如此處理的,在推弓起奏時不必將弓子提,因為推弓一般是從左半弓開始,擦弦點愈靠近弓尖,弓子的力表現愈弱,擦弦點愈靠近弓根,弓子的重力表現愈強,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弓尖易飄,弓根易噪」的原因。這與弓子的位置和運弓時的槓杆作用是有關的。在一般情況下,為了發揮弓子的重力作用,手指握弓不可過緊,以免抵消弓子的自身重力。
在演奏慢速較弱的樂段或全曲結束音時,利用琴弓重力壓弦成份較大,還有就是演奏跳弓、拋弓時,也是利用弓子的重力,使馬尾與琴弦的互相反彈,加之手臂肌力靈活操弓而進行的一項技巧。
二、手臂的自然重力表現及運用
演奏二胡右手自重力發揮是通過右手指、弓子和琴弦(擦弦點)形成的槓杆作用表現出來的。拉外弦時,右手食指的第一節(根節)托住弓杆(此處為力的支點);姆指指肚下壓弓杆形成力點,使掛落在外弦上的弓毛對外弦加大了壓力,此處為阻力點,拉內弦時,以右手食指第一節和姆指指肚形成夾角頂住魚尾支點,以中指和無名指勾壓弓毛的力,這種壓弦的力通常應來自兩方面,一是來自手臂有關肌肉收縮力,二是來自手臂本身重量的下沉力,即手臂自然重力。初學二胡的人運弓壓弦用力方法不正確,往往不會巧用手臂對弓的自然重力,而多用了肌力。由於握得過緊,手指的大部分肌力用在抵消弓子的自重力上,另一部分雖用於壓弦,但由於肌肉緊張,其力度難以控制,致使用力不勻、不實,音色不美,同時手臂肌肉容易疲勞酸痛。
如何將手臂的自然重力轉化為弓毛對琴弦的壓力?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學會手臂下沉。讓我們先來體會一下手臂下沉的感覺。第一步,坐正,將右手放在右大腿上,放鬆肩肘腕三關節,這時大小臂及手的重量均應下沉於大腿上,臂膀應有下沉感,大腿應有承受壓力感。第二步,以右手指的壓、托、頂、勾的方式握弓,放鬆肩、肘、腕,使手臂的自重力下沉於指,以手指及弓弦形成的槓杆形式將弓支撐平。這樣,手臂的自重力自然轉換為弓毛對琴弦的壓力,這時的臂膀仍應有下沉感。第三步,保持這種重力壓弦狀態,將弓推拉產生音響,這便是利用臂膀的重力壓弦運弓。運弓時,注意保持腕、肘、肩等部位的鬆弛狀態和臂膀的下沉感覺。
三、重力和肌力的配合使用
當我們比較熟練地掌握施力運弓技巧後,自然會感到只用重力運弓還不行的,肌力的作用是一秒也不可停止的。在實際演奏中,由於音樂表現的需要,音樂的力度的變化要求多種運弓技巧必須混合使用。重力與肌力始終是相互配合運用的,其中的複雜變化難以言喻。大體說來,當奏強音時,即需適當減弱臂膀的下沉感。當你仔細體會時,將會感到運弓力度愈大,臂膀愈感到輕鬆,運弓力度愈小,臂膀愈感到吃力,因為當力度小時,手臂須以肌力克服手臂及弓子的部分自重力,甚至將弓上提,使弓毛對弦的壓力減輕。當力度加大時,也就是臂的下沉重力增強,這時臂膀倚仗著弓子、手指的槓杆作用得以支撐,反而得到相對休息,只是手指須以其肌力抵壓弓子。再說,重源于自然之力,它的運用無損於身體。肌力則是人的肢體之力,它的運用須耗費一定肌體能量的。因此會巧用重力的人。雖然練琴時間較長不感到勞累。反而愈輕鬆自如。不會使用重力的,即使練琴時間不長,也會感到臂膀酸痛,甚至愈練愈緊張。所以,能用重力處,決不以肌力代替,這就是俗話說的「用巧勁」。
此外,肌力和重力或間隔使用還表現有推拉運弓的橫向用力上,運慢弓時體現得尤為明顯,拉弓時,基本上以肌力將大小臂向左展開,帶動手、弓向右運行;推弓時,則主要利用臂膀自身重力使上臂逐漸下垂,向腋下回收,帶動小臂手弓向左推進;當弓推至弓根部位時,正應該是大臂完全垂下的狀態。若大臂架著,沒有垂下,說明其推弓仍用的是肌力。運快弓時,其拉橫向用力著重表現在使用小臂肌力將手左右甩動,以帶動弓子作快速運行,但這時肩、腕關節應放鬆,使大小臂仍有一定程度的下沉感。
仔細觀察聆聽當代有成就的二胡演奏家們的演奏,音質豐滿、結實,音色明亮、柔美,表現出深厚的功底。都因他們能熟練地掌握重力運弓技巧所致,且又能根據樂曲感情表達的需要,在動用長弓、短弓、慢弓、快弓、強弓、弱弓以及斷、頓、連、分、抖、跳、拋、甩、飛等弓法技巧時,將手臂、弓的自然重力和肌力巧妙而靈活地結合使用,使其演奏藝術達到出神入化,感人至深的境地。
安徽省民族弓弦樂委員會理事程東明教授
來源:拙風文化網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