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9日

關於慢長弓的問題

慢長弓的練習,不一定非要追求一弓能拉多長時間,因為從實用性來看,樂曲中鮮有一弓能持續4、50秒的音符、樂句甚至樂段。關鍵是要練習運弓「平」、「穩」、「實」。

所謂「平」,即弓毛與琴弦要成直角、弓毛與琴筒前端(蒙皮部位)要儘量成直角,不管弓尖、弓中、弓根均如此。 

所謂「穩」,即練習時要追求一弓聲音的力度均勻,不要忽強忽弱、漸強漸弱,這是一般要求,高層次的力度變化練習不在此例。 

而「實」是最重要的。運弓實不實,關鍵是找到一種感覺:不管弓拉得多長、多慢、多弱,弓與弦之間要有一種「澀澀的」手感。現在還沒有找到用什麼準確的名詞來規範這種感覺,有的胡友稱之為「掛弦」或「咬弦」等等,不過「吸弦」似乎更貼切一點。總之弓與弦的摩擦不能「滑」從而「虛」。「實」、「吸弦」的感覺不必用多大力,有時用力大了效果適得其反;但根據我自己的體會,這個感覺沒有一定量的練習是找不到的。建議胡友每天能花5~10鐘拉一下內外弦的慢長弓,估計在不長的時間內就能找到這種感覺。 

這種感覺不通過一定量的練習是找不到的;當練習者真切地有了這種感覺,運弓練習才算是進入了正確的軌道。然而對「實」的感覺及對其的掌控能力,是有程度高低之分的,因此還需要對「實」進行深化練習,達到對弓子的運用自如、從而感覺不到弓的存在、從而無招勝有招的高級境界,但那大概就是一輩子的事情了。 

「平」、「穩」、「實」是相輔相成的。「平」、「穩」是對運弓動作的要求,「實」一般建立在「平」和「穩」基礎上;前者做得越好,就越能達到後者的效果;反之,大凡「實」的音,一般也是從「平」和「穩」的運弓中發出的。當然,演奏家們的「實」,不一定是很平很穩,那是他們長期練習的功力所致,是無招勝有招的表現,絕非一蹴而就。打個比方:剛學開車,師傅一定用十分規範的動作來要求你;一旦學會,通過長期行駛,你的動作不一定就十分規範,然而開車技術絕對比初學時好得多。 

對於運弓本人深有體會,僅管練習多年,總感到握弓姿勢彆扭,但又不知道錯在什麼地方,偶爾有一次看到網站上武善文老師的解釋,說運弓要把弓「端」平,弓杆略高於弓毛。那個「端」字讓我似乎有了點感覺。無怪我看演奏家在拉琴有時很自然的把弓子端離琴桶來換弓。我按照這種感覺來練習,果然效果很好,感到手對弓子力度控制比較自然了,有時也有了點您說的那種感覺,所以我認為,解釋技術在沒有辦法示範的情況下,這種畫龍點睛式的解釋對業餘愛好者的作用是很大的。謝謝老師。

另外,對您提到的問題,先說點題外話。先從持弓問題討論起。

首先,關於持弓方法,各種教科書對此都有詳細的講解和說明,那是權威的東東,應引為準則。
其次,從我自己練琴的體會: 
第一,持弓應當遵循「輕鬆自然的原則」,就像我們吃飯時拿筷子那樣; 
第二,我認為弓毛的鬆或緊或不鬆不緊,只是一種習慣,無對錯之分; 
第三,從學琴的角度講,弓毛的鬆緊關乎演奏的技巧和風格掌握的難易。比如,相對來講,弓毛鬆有益於表現細膩,但彈性不足,不利於自然跳弓等技巧的學習;弓毛緊一些反之。但練習到一定程度,這些似乎都不應該是什麼問題了。 
第四,不管弓毛鬆或緊,手型都應該相對固定。進一步說,不管拉內弦、外弦,持弓的動作不應有大的變化;內外弦轉換時,不要有多餘的動作。 
第五,由於持弓應該是一種輕鬆自然的狀態,因此在運弓時,注意力要集中到弓毛的運行軌跡上,而不要集中在如何持弓上;從意念上講,是「手從弓」而不是「弓從手」。 

如果以上說法能成立,則回到問題的討論上來。我認為拉外弦時中指、無名指最好不要離開弓毛;但由於原則上拉外弦時力源是弓的重量、手臂的重量及動作,它們到達弓弦交點時是一種的自然傳遞,因此這兩個指頭只是輕輕摸在弓毛上,不能用力;這樣做弓毛走的軌跡照樣可以直的,而且我自己的感覺是更容易走直的,不一定非要「將弓毛扣直」;這樣做的依據:「自然的原則」、「手型相對固定」、「不要有多餘的動作」。 

儘管如此,同論壇中其他胡友一樣,通過若干年的學琴,還是可以談談自己一些體會的;但僅供交流,不足為憑。作為學琴者,自己心裏要有桿秤,千萬不要被誤導。 

本文改自:http://bbs.huain.com/viewthread.php?tid=106572&extra=page%3D7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