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9日

趙寒陽老師論「快弓」


快弓是指以每分鐘120拍以上的速度,用分弓演奏十六分音符的一種弓法。快弓是一項高技術的弓法,它需要演奏者兩手高度的密切配合,做到音位準確、時值均勻、發音清晰,極富穎粒性。而且在快速的樂段中,常常包含有快速換弦、快速跳把高難技巧,這就更增加了快弓的難度。因此,快弓技法的掌握情況常作為一杆尺規,來衡量一名演奏者演奏技術的高低。

在以前的二胡教科書中,一直認為長弓的動作加快縮小,就是分弓的動作;再加快縮小,就是快弓的演奏動作。但隨著現代二胡技法的飛速發展,對這個觀點有了不同的認識。這個觀點的前一部分,即:長弓的動作加快縮小,就是分弓的動作,我認為是正確的。但快弓的演奏動作,決不是長弓動作的再加快縮小。我們分析一下長弓和快弓的動作樞紐(就是運動的「軸」)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它們之間的差別來。

先說長弓,在拉弓時,隨著以腕部為先動點向右拉出,右臂逐漸向外伸展,直至弓尖;在推弓時以大臂內收為先動點向左推進,小臂和手腕隨之而回歸,直至弓根。由此可以看出,演奏長弓時,上至大臂部位,下至腕、指部位,都是向同一個方向運動的(即:拉弓時都向右伸展;推弓時都向左回歸),它們運動的「軸心」在肩部。再說快弓,在拉弓時,手指帶動弓子向右運動,而肘部卻要向左擺動;推弓時,手指帶動弓子向左運動,肘部卻要向右擺動。由此可以看到,演奏快弓時,手和肘是同時向對方的相反方向均勻地擺動的,它們運動的「軸心」在小臂的中間。

我們不妨用一支小木棍來做個實驗:以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小棍的中間,然後用右手手指捏住小棍的一端輕輕地左右擺動,這時大家可以看到小棍的另一端也會隨之而擺動起來。這兩端的運動除了方向相反以外,其頻率、幅度等都是相同的。我們將這根小棍聯想成自己的小臂,若在小臂的中間設一個看不見的「軸心」,好象用手指捏住小棍的中間一樣,那麼手和肘就好比是小棍的兩端了,均勻地擺動一端,另一端就會沿著相反的方向同樣輕巧地運動。

再舉一個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在我小時候,家中做飯燒水都是用的煤球爐,每天早晨生爐子時,點著了火,少不了要用扇子扇風以助燃,這個對著爐門扇扇子的動作恰恰就是二胡演奏快弓時手臂的動作。

從上述我們可看出,長弓運弓寬闊,所以其動作的「軸」要放在肩部,加快縮小後變成分弓,因為速度並不太快,其動作的「軸」仍可放在肩部。但如果再繼續加速變成快弓,那麼動作就會顯得十分蠢笨和僵硬,而且在速度上也受到一定的制約,弓子還不能保證平直運行。因此,演奏快弓時必須把動作的「軸」移到小臂的中間,以大臂帶動肘部,通過小臂中部的「軸心」作用,使手和肘成為平衡的兩端均勻地擺動,從而帶動弓子快速地左右運動。這樣,快弓的動作才能變得輕鬆而自然。如果將我們的右手變作一條魚的頭、肘部變作魚尾的話,那麼快弓動作形容成「搖頭擺尾」是再恰當不過了。將這個動作再加快縮小,就是顫弓的演奏動作,既然這個動作能達到顫弓的速度,可見滿足快弓的速度要求是富足有餘的。這是長弓與快弓動作的主要區別。

長弓與快弓還有一個較大的區別是運弓的先動點不同。演奏長弓在拉弓時,是以腕部為先動點向右拉出的;在推弓時,是以大臂為先動點向左推進的。而在演奏快弓時,拉推弓動作都是首先由大臂帶動肘部擺動,再通過左臂一系列的運動機制來完成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快弓動作才是真正「大臂帶小臂」的動作。手腕在其中只是起一個力量的調節作用,使快弓動作不致於僵硬,而沒有先動點的作用。

快弓的貼弦度比起長弓和分弓來要大得多,這個貼弦度是要始終保持的,就是說在換弓時,弓毛也要緊貼琴弦,每一弓都要有」嘎」的一聲音頭,所奏出的聲音就象做饅頭時,將麵粉揉成一個長條的麵團,然後用刀切成一段一段,快弓的發音就象把麵團切成這樣一段一段的。這樣的奏法如果放慢來演奏,聲音會很噪,不好聽,但加快後演奏,其發音就會很清晰、飽滿。如果在換弓時貼弦度不能保持,使每個音失去了音頭,奏成棗核形,那麼快弓的發音就會是「呼嚕呼嚕」的含渾不清。

運弓的平直仍然是快弓的基本要求,這在演奏快弓時觀察弓頭的調節螺絲就可以看出來。符合規範的快弓演奏,其弓頭的調節螺絲呈一橫向的直線運動;不符合規範的快弓演奏,其弓頭的調節螺絲呈圓圈狀、或上下斜向的運動。這種差異直接關係到快弓的演奏品質,所以演奏者要十分重視這一點。快弓雖然屬於右手技巧,但要將它演奏得清晰而富有顆粒性,是離不開左手的密切配合的。因此,兩手配合是快弓訓練科目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快弓演奏中,右手是主動的因素,節奏的快慢、句首的音頭、強弱的變化等等,都由右手來掌握和控制。

演奏時它必須做到:
(1)十六分音符的時值非常準確、均勻;
(2)每個音的音頭清晰、果斷;
(3)強弱變化或快速換弦等都不能影響速度的穩定。
左手是被動的因素,對它的要求就是使按指的「點」準確地和右手每個音的音頭對在一起,不論音符多麼複雜,或是換把、跳把多麼困難,都不允許使動作滯後,而與弓子的音頭錯開。

弓老是碰琴筒怎麼辦


我在運弓的問題上有些困惑,運弓時有人說弓桿不能與琴筒接觸,以免碰撞發出雜音,有人說可以弓桿貼著琴筒運弓(特別是拉外弦時)看視頻裏的演奏時,弓桿有的好象是沒貼著琴筒運弓,有的有好象是貼著琴筒在運弓,到底怎樣才是正確的請各位給予指點,先謝了。

普通弓法在拉外弦時,一般都會將弓桿依託琴筒,這樣不僅容易掌握,而且運弓平穩,聲音均衡,尤其是喜歡拉鬆弓的朋友,可能會感覺更適宜一些。而在拉內弦時,通常會把弓桿懸空,不貼住琴筒。但在拉快弓的時候,特別是遇到內外弦快速交替的曲子,隨著桿起桿落,就很難避免弓桿與琴筒的碰擊聲。這個問題連一些演奏家都感到頭疼。

根據體驗,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是適合拉鬆弓還是適合拉緊弓,這與會不會碰擊有很大關係。其次是在拉內弦時,右手的反作用力不宜過大,從而減小弓桿的彈力,避免弓桿碰擊琴筒。第三,在偶爾遇到快速短弓的內弦音時,也可以不抬弓桿,僅靠3、4指快速勾弓毛來完成。不過,各人的情況可能各不相同,最好的方法還是自己多摸索多練習。

http://www.erhuart.cn/bbs/bbs.asp?t=217&id=21492&p=3&s=default

琴筒上的松香垢漬如何清理潔淨

二胡一定要保持清潔,勤擦,慢擦,這是愛護二胡的直接表現。用酒精清理是可以達到祛除松香粉末,但是也容易把木頭的顏色給擦下來,影響外觀,因為紅木遇到酒精容易掉顏色,最好的辦法就是在琴筒和琴桿上面塗一層蠟,一般的上光蠟或者汽車用的蠟就可以,這樣即使有了松香粉末,輕輕一擦就乾淨了,可以嘗試一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另外提供一個最簡單的辦法:用橡皮擦。

http://www.erhuart.cn/bbs/bbs.asp?t=217&id=21374&p=2&s=default

二胡左手技巧


[轉貼]二胡學習秘笈之左手技巧轉自趙寒陽二胡藝術網   作者不詳

23、『持琴桿的是左手大指』:用食指或虎口持琴桿,接觸點就太多,而會影響到移位時之磨擦度,及猱弦時腕關節之靈活度。  
24、『掌心與琴桿之接觸點越少越好』:太多就會影響到移位時之磨擦度。  
25、『左手手臂向上』:而非向外。左手之手臂向外時,腕關節就無法靈活運動了。  
26、『左手食指右側靠近琴弦』:如此左手之手背才能向上。  
27、『左手食指與琴弦之角度越小越好』:如此左手手背才能向上。  
28、『琴弦斜向通過左手之食指』:而非與食指尖正交。如此左手手臂才能向上。  
29、『指尖在下,關節在上』:而非在同一平面,否則食指與琴弦之角度必很大,且琴弦必與食指尖正交。  
30、『左手指第一關節要彎曲』:不可壓平。但小指卻要伸直不要彎曲。  
31、『換把點在琴弦上,不在琴桿上』:換把是用指頭滑(虎口離開琴桿),而不是用虎口滑、指頭跳。左手的重心要放在按弦的指上,不要透過虎口加壓在琴筒上』:換把是用指頭滑(虎口離開琴桿),而不是用虎口滑、指頭跳。左手的重心要放在按弦的指上,不要透過虎口加壓在琴筒上。

怎樣把二胡的聲音拉的清晰乾淨

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二胡的調試。網上我轉載了一篇文章,可能對您有幫助。也有人專門在做這個事。他就是胡琴醫生黃顯聖先生。

新琴調試和培養出聲有幾個過程:一把較有一點檔次的新琴買到以後,對於調試和培養十分重要。在調試和培養的實踐中,有一點體會,具備一定功力的情況下,一般說來有幾個過程:

第一個過程是琴皮初現紋格。(約三個月,不松弦、不用音墊,第一把內外弦有音有量,第二把有音無量,第三把模糊,琴碼周圍約8—15個鱗格微開)

第二個過程是琴皮拉開。(約五個月,三個月後應首次松弦,加音墊,琴皮鱗片結合處有新鮮裂痕,出現嘯音,偶伴沙音出現,顯悶。第一、二把內外弦有音有量,第三把有音但量不足,共鳴提高,琴皮彈性增加明顯,刺激琴筒)。

第三個過程是琴皮拉脫。(約六個月,應經常松弦,琴筒發音刺激琴桿、嘯音、沙音、悶音減弱。在高把位內外弦有音有量,空弦音色優美,共鳴聲顯著。

第四個過程是鱗角翹起。(約四個月,整琴發出共振,內外空弦鏤空聲,高把位音通量足,手摸琴桿震手,天氣變化時「流汗」,摸桿尖振動大,用耳聽桿尖「嗡嗡」聲出現,如是龍頭琴,龍珠微動,紫檀木金絲和鬃眼很明顯,若共振過剩,應考慮更換音墊。)

二、功夫不足或培養調試不當或拉琴時間短(每日不少於3小時)上述情況推遲出現。

三、打雷電閃天氣拉琴效果尤為顯著,一是有利琴皮振開,二是有利琴皮吸收空氣、增加濕度。胡琴是有靈性的,有人把她看成是「集天地之靈氣,聚日月之精華」。我們暫不去討論,但有一點我們都知道胡琴是要在一定的溫度與濕度的條件下發音才明顯。所以,平時要注意涼琴(打開琴盒,應松弦),溫度在40度,又吹火風時不可拉琴,將琴放入盒中,置於地上,扯點地氣,潤潤琴皮。

總之,胡琴是一種既怕潮濕又怕乾燥的東西,培養和調試一把胡琴,是人文知識積累所發出的真正內涵,她有物理因素、氣韻因素、心理因素和複雜的情感因素....缺乏任何一種因素,給人的感覺是枯燥無味的。

在練習的過程中,我覺得應該隨時觀察琴皮的變化。有一些問題,是根據自己的實踐,得出的一些體會,不可能都是千篇一律。有的朋友對琴皮微妙變化的幾個過程,沒有細心地觀察,只要自己每天細心地看一看自己的胡琴,會有新的發現。

(一)、第一過程的琴皮初現紋格是小格周圍的皺紋,鱗格微開是指琴皮的紋路的變化,線條不直。
2、琴皮鱗片結合處指的是鱗角。
3、琴皮拉脫是指琴皮大部分鱗角處出現新鮮痕跡。琴皮透過燈光出現亮點,晚上用手電筒琴皮表面,從音窗觀察新鮮痕跡,尤為明顯。
4、鱗角翹起是指鱗皮與鱗皮之間結合處的角翹起來,用手摸感覺割手。
5、共振音出時,有過剩現象,這種音很散,以後根據各人調養經驗和功力增加,再加上合理的選擇胡琴配件,這音會慢慢集中。
6、如你的是一把高檔新琴,更不能急於求成,要隨時間、要隨不斷結累,才會培養一把新琴。

(二)、我看拉胡琴的技術,技巧,技法,技巧的綜合發揮,說其天說其地就是一個指尖的問題,有人說它是琴技的最高境界。

具備上述功夫是不夠的。深層次的含意,恐怕是在於對人生酸、甜、苦、辣的感受與磨練,加之生活的積累,加深對樂曲的情感的正確理解,音與音的點線設計,樂曲的強弱變化,弦律的自然流暢和氣息的控制,達到一種「無我、忘我」的境界,達到一種意境。也有人說它是弓外功夫。這種功夫就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人們的追求和渴望,內心世界的抗爭和控訴,美好與和諧的流露,在弦上的一種表現。也有人說它是琴技,思想感情的最高境界。酸楚和甜美,苦澀和火辣的韻味不出才怪,拉琴和調試培養胡琴,我覺得應該有機地結合起來,兩者缺一不可。

當然,我們業餘琴者要去找這種感覺,恐怕也是在「心」的修煉吧!所以,在調試和培養新琴的過程中,除了訓練自己的基本功,扎實基礎外,更重要的還是來自實踐中各方面知識的積累。

本文來自:http://www.erhuart.cn/bbs/bbs.asp?t=217&id=21972&p=1&s=default